8月24日,我校召开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助力人才自主培养研讨会。来自省内外57所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一线教师205人围绕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深入研讨交流。会后,我校部分教师和管理干部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畅谈心得体会,现将部分观点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副院长任竹青教授: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放眼数字中国战略背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协同发展,通过教育数字化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使命。作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站在学生视角,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数字化技术,运用新兴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让学生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化学学院王运教授:混合式教学对教学的组织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为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重构,升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课程组综合运用翻转课堂、专题讲授、随堂测试、作业互批等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效果对比发现,混合式教学不仅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博中bz会员登录沈婧芳教授:打开知识图谱,仿佛打开了一条线上的开关,展现出来的是一幅条分缕析的知识地图,能让我们对整个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一览无余。知识图谱是智能学习的重要基础,真正让老师和学生成为了智能的学习体。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拥抱知识图谱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真正让AI为教育教学赋能。
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歌:基于人工智能的AI教学系统将是未来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教师潜能的关键性技术,同时也是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促进学习者能力发展的有效技术。教育教学变得更加个性化,利用数据和算法的力量来读懂学生、发现学生、服务学生,走向多元的教、学、考、评,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提供精准的学习支持,从而开展积极主动的个性化学习。作为教师,要进一步思考运用智能助教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开展高交互性的自主学习、各种学习资源个性化推送至学生个人学习平台,以及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数据精准诊断学习者当前存在的问题,预测其未来的学习表现,并及时将评价报告反馈给师生,使其不断改进教学及学习行为。
化学学院梁建功教授:更好地发挥混合式教学的效能,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基础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通过介绍相关的线上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线上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后留下的难点问题,通过引入学科相关的前沿文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水产学院王春芳教授:知识图谱是线上教学资源的升级版本,可以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变革教学方式,“教”不再局限于每位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交叉课程不再是难题;“学”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实现真正的主动学习。学校和学院需要大力提倡老师们开展知识图谱教研改革,实现跨国界、跨校园高层次人才培养。
外国语学院华满元老师:AI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带来的独特贡献在于其颠覆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目前,AI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教学全流程,由外围工具类拓展到了核心教学类,促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精准化和个性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驱动下,AI将爆发出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推动教育科技企业的深度参与,促使我国高等院校智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本科生院质量与评估处处长王春潮:“慕课西行”开展10年来,华中农业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西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慕课西行目前已经进入2.0时代,华中农业大学将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持续丰富课程资源类型,保障优秀“慕课西行”师资团队,积极运用新技术探索与创新慕课西行的新范式,保障“慕课西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科生院教学运行管理处处长肖湘平: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好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既要构建集评价、反馈、改进、提升为一体的闭环评价机制,也要在标准引领、制度规范、政策激励和投入保障方面下功夫,构建一个集质量保障理念、标准、文化、效果为一体的保障体系,不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保证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唐铁军:知识图谱作为未来新形态资源教学的趋势,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精准的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现精准化的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自学、学习路径规划和学习资源推荐等。目前,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基于知识图谱建设了全国第一门AI课程——《植物学》课程,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学院也将计划将知识图谱这一技术应用于其他课程体系建设中,打造优质AI课程群,为学生系统化学习提供保障。
审核:申沛
原文链接:http://news.hzau.edu.cn/2023/0826/67584.shtml